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中大博学院企业广州三星行业品牌互联网广东null鍝佺墝

金煌装饰
雷格设计
御美养生美容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发布

首页 > 企业发布 > 详细内容

双碳时代的中国方案 -- 全球"零碳产业园"标准率先发布

2022/5/26 15:37:54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近日,由必维集团、远景集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仲量联行、裕廊集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的《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标准(后简称"标准")正式成文并获批发布,成为全球率先发布的"零碳产业园"标准。

  2021年10月,必维集团与战略合作伙伴远景集团共同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上宣布打造"零碳产业园"标准。近日,由必维集团、远景集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仲量联行、裕廊集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的《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标准(后简称"标准")正式成文并获批发布,成为全球率先发布的"零碳产业园"标准。

  集合众多知名机构、企业和高校之智,与国际标准ISO/PAS标准接轨,参考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要求,该标准代表了全球零碳发展的先进方向,对于双碳环境下低碳及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工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集聚形式,担负着资源聚集、培育产业、城市化发展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使命,但同样也是高碳排区域。

  据统计,全国2543 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也大约制造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1%。

  面对能碳双控和产业发展的矛盾,零碳产业园成为传统产业园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

  在过往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严谨的规范要求,园区的零碳发展存在产业关联聚集度低、能源规划不合理、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缺失、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对当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针对我国产业园区数量多、分布广、发展阶段各异,对绿色低碳转型认识不到位、不统一,且相关指导框架尚未明确的现状,该标准为园区零碳转型提供方向性指引,解决该从哪儿干、该怎么干的问题,也将零碳转型从企业向更广范围的园区进一步推进。

  该标准为国内低碳/零碳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提供生命周期的指导,从园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营。

  1、产业聚集与优化:充分发挥园区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使CO2 等温室气体在产业各节点逐步消化。通过物质、能源、环境等统筹协调,形成相互受益的产业网络和生产空间,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共享效率。

  2、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通过技术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实现园区内企业碳排放量的建设,同时提高能源使用侧的效率,包括生产能效、建筑能效、交通能效。

  3、能源可持续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鼓励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于70%。

  4、环境保护与生态循环:注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从源头削减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管理。

  5、碳中和: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通过项目减排量抵消或信用抵消方式中和园区内企产生的温室气体,最终实现园区的净零碳排放。

  依据该标准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一期项目也于近日建成投产。该产业园到2025年末将助力当地实现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年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的目标。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拓展负责人邢戈介绍,远景将基于"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创新支柱,以本次"标准"的推广和鄂尔多斯的实践为起点,让零碳产业园走向全球,在未来十年携手合作伙伴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为碳中和转型与绿色工业革命贡献中国力量。

  必维集团建筑工程和设施事业部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杜志宏介绍,必维集团作为全球检验、检测、认证与技术咨询服务的行业推进者,同时也是绿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可以预见,此次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将极大促进企业与政府对零碳园区的发开与改造,助力尽早实现减排目标,进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姚小冰]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