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焦点
网站首页 财经 港澳直通 品牌中国 行业 企业纵深 新闻调查 企业发布 新闻联播 专题 热点话题 图片新闻
农业专家谭正平:春耕春播“三大抓手”
发表时间:2024/2/16 18:24:26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查看原图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一年之计在于春。

  2024年春耕春播在即,尤其是粮油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老百姓的“粮袋子、钱袋子”,结合近年来的粮油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实际,重点需要抓实抓好“三大环节”。

  一抓:品种结构调整与种子种苗质量。

  “种什么”决定了“用什么种”。种植结构调整,品种当先行。新时期种植业结构调整,品种是主要内容,品种不仅要满足农业生产者的需求,还要满足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也要满足制种生产的需求。选育的品种不光要高产、优质、抗逆,还要应对市场需求具备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栽培以及多元化等特性。优质、专用、特色是创新着力点。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双低”油菜、高蛋白大豆、高油花生、高产高糖甘蔗等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甜糯玉米、加工型早籼稻、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专用品种,发展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苜蓿和青贮玉米。因地制宜发展传承农耕文明、保护特色种质资源的水稻,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

  水稻:稳面积与提品质并举,杂交稻与常规稻并重。

  小麦: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带动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品质提升。

  玉米:调减籽粒玉米,扩大青贮玉米,适当发展鲜食玉米。

  大豆:因地制宜开展粮豆轮作,东北地区扩大优质食用大豆面积,稳定油用大豆面积。黄淮海地区以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为重点,适当恢复面积。

  薯类杂粮:适当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改种耐旱耐瘠薄的薯类、杂粮杂豆。

  棉花:加快选育耐盐碱、抗性强、宜机收的高产棉花品种,集成配套棉花生产机械移栽收获等技术。

  油料: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生产。稳定长江流域油菜、花生面积和黄淮海花生面积,因地制宜扩大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油葵、芝麻、胡麻等小宗油料作物,积极发展高油玉米。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

  糖料:着力提高单产、提高含糖率,增加产量、增加效益。加快选育高产高糖抗逆及适宜机械收割的新品种,大力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集成配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蔬菜:统筹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菜园子”生产,巩固提升北方设施蔬菜生产,稳定蔬菜种植面积。推广节水环保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建立系统完整的从田间到餐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饲草作物: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北方地区重点发展优质苜蓿、青贮玉米、饲用燕麦等饲草,南方地区重点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狼尾草、饲用油菜、饲用苎麻、饲用桑叶等。

  二抓:精准高效生态循环与肥料农药质量。

  春季对肥料农药的采购需求占到全年的40%以上。积极倡导整县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目标,形成资源节约高效、投入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资源利用节约高效:农业资源环境节用保育全方位推进,耕地质量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5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16.5克/千克。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健全完善粪污有机肥加工利用设施,开展粪污有机肥转化,推进有机肥生产,建设商品有机肥生产基地。探索建立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立收集—加工—转化—利用网格化体系,加快畜禽粪污转化利用。大力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广厕所粪污清洁转化技术模式,实现“粪一沼一肥一果(菜)”生态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51%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4%以上,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达7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化肥减施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大力推广以“测、配、产、供、施”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有机肥+化肥施肥方式,探索适合不同地域的无公害配方肥料,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企合作,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率低容量施药机械,指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专业化病虫草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在种养基地设立检测机构,根据农产品生产资质、生产环境、投入品用量和产品有害物残留值等标准,开展农药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可视监督管理。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

  三抓:数字智慧现代农业与人才技术体系。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兴起,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数字技术广泛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乡村发展和治理,已成为潮流。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覆盖水平,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推动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

  “智慧农业”是基于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科技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集成体系,不是单一的技术。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采集,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可以为温室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制约和环境恶化,凡是能有效利用提高农业土、水、肥、药、光、热资源利用率和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信息科技,与发展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技术系统,都将成为智慧农业研究的创新热点。

  科学栽培:经过传感器数据剖析可断定土壤适合栽培的作物种类,经过环境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作物成长环境数据。

  精准操控:经过布置的各种传感器,体系迅速依照作物成长的请求对栽培基地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进行调控。

  进步功率:与传统农业栽培方法不一样,智慧农业完成体系主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比手工栽培模式更精准更高效。

  绿色农业:经过各种监控传感器和网路体系将一切监控数据保存,便于农商品的追根溯源,完成农业出产的绿色无公害化。

  人才技术:由于出生率降低,农村人口流失等原因,农科人才需求增长。综合各招聘平台的数据,当前农业数字化产业的就业方向包含农业数字化生产、智慧农业工程实施、智能农机操作、农业规划、上下游销售和农产品电商等,涵盖从育种、种植、生产到管理、溯源、销售等全生态链。预测未来5年内,相关产业的人才缺口将逐年上升至550万。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