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航,2004年参军,2006年入厂,一头扎进火工装配一线默默耕耘19载,带领着18名“兄弟”不断攻克生产壁垒,保质保量地创造出一个个“合格精品”。这个外表看上去憨厚、粗犷的东北小伙儿,内心却细腻地共情到班组每名职工的所需所盼,班组成员无论年龄大小,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航哥”。
“航哥”出生在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兵工家庭”,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兵工人”代代相传的“无私奉献”和踏踏实实的“奋斗精神”,在流金岁月里,留下了一串串难以忘怀的兵工印记。
投身国防军工一线当劳模
苑航的奶奶白桂珍1950年1月入厂工作,被分配到炮弹加装火药车间,担任起最危险的工种——火药工。那一年,她只有15岁。
建国初期,国家工业基础相对滞后,工厂作业环境简陋、设备粗糙,还经常停电、漏雨。随着当时国际形势日益紧张,抗美援朝的战火蓄势待发,工厂临危受命,肩负起研发、生产自制武器的艰巨任务。“当时为了尽可能多提高生产量,我们24小时连轴工作,累了就在厂区席地休息,大家不知疲惫地昼夜加紧生产,晚饭都要半夜才能吃上。因为,我们都认准一个理儿,后方多流汗,前方才能少流血。”白桂珍回忆。
许是设备设施的陈旧,许是职工夜以继日的疲惫,都可能是那场意外降至的导火索。1950年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白桂珍如往常一样加班加点的装填火药,忽然耳畔一声巨响,眼前一团火光乍现,她瞬间意识到形势的严峻,顾不上血肉模糊的自己,大声呼喊值班战士前来救火,嘱托战士先别顾忌她,一定要第一时间抢救机器和设备。大火扑灭了,机器和设备得救了,可她却在花季的年龄永远失去了右眼,好在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1951年,白桂珍分别被授予沈阳市劳动模范、东北兵工系统劳动模范。
“奶奶的哥哥白忠义也在解决火箭弹技术问题时突发意外牺牲,但她从未后悔成为一名兵工人。她常说,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不畏牺牲,她的这点牺牲不值一提!”苑航陈述。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这份尘封了70余年的秘密,白桂珍从未和外人提及,也从未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直到2023年,公司在整理档案时,一封1951年中央兵工总局东北兵工局发来的感谢信中第一次出现了唯一的女性名字——白桂珍,她的故事才被世人知悉。
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建新功
传承有两种,一种是语重心长的告诫,一种是发自内心的根植。白桂珍毅然决然地培育自己的两个儿子继续从事兵工前沿基础工作,又鼓励孙子苑航退伍转业后主动申请到她曾经从事火药装配的车间一线。
“你当了第三代兵工人,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份无上的荣光。”带着奶奶的期许与嘱托,2006年,苑航接过接力棒,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火工装配工,那一年,他也不过20岁。
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喷漆操作工,其中的艰辛自是不言而喻的。起初,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迷茫过、踌躇过,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奶奶鼓励的话语和坚定的神情,给了他一次次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刚工作那会,年纪小,不太理解奶奶的话,现在越来越能理解兵工精神的真谛,越来越能感受这份沉甸甸兵工使命的担当。”苑航说。
2018年,苑航当上了分厂喷漆班班长,他第一时间与奶奶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奶奶竖起的大拇指就是对他所有付出最好的肯定。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老一辈兵工人的坚毅与新一代兵工人的坚守在此刻完美融合。
白桂珍与苑航祖孙三代完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使命接力,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却一脉相承。从筚路蓝缕到自力更生,从战场开路到智能制造,三代“兵工人”的使命接力印证了“强军梦”与“家国情”的同频共振,这份永不褪色的兵工基因,必将持续滋养辽沈大地,赓续绵延、熠熠生辉。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