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中大博学院企业广州三星行业品牌互联网广东null鍝佺墝

金煌装饰
雷格设计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御美养生美容

美容健康

首页 > 行业资讯 > 美容健康 > 详细内容

应世生物在2022年国际黑色素瘤学会(SMR)年会上公布IN10018临床研究数据

2022/10/18 10:38:54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聚焦突破实体瘤耐药的全球创新药研发公司应世生物宣布在第19届国际黑色素瘤学会(SMR)年会公布旗下在研管线IN10018 一项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开展的Ib 期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该项研究在大会期间将以壁报(Abstract #:P-141)形式展出。数据显示,IN10018在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和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中表现出极具潜力的抗肿瘤疗效和良好可控的安全性。

  聚焦突破实体瘤耐药的全球创新药研发公司应世生物宣布在第19届国际黑色素瘤学会(SMR)年会公布旗下在研管线IN10018 一项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开展的Ib 期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该项研究在大会期间将以壁报(Abstract #:P-141)形式展出。数据显示,IN10018在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和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中表现出极具潜力的抗肿瘤疗效和良好可控的安全性。

  IN10018是一种高效和高选择性的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抑制剂,正在开发用于包括铂耐药复发卵巢癌、黑色素瘤、三阴性乳腺癌、头颈部肿瘤、KRAS G12C突变肿瘤、胰腺癌等多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实体瘤适应症,其中IN10018联合PLD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已于2021年8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认证,并于今年4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

  此次会议公布的这项 Ib 期研究旨在评估 IN10018 单药或与MEK抑制剂Cobimetinib (Cobi)联合治疗UM 或 NRAS 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抗肿瘤疗效。该研究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共计8 个中心进行。 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共有 45 名 UM 或 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入组,其中 93% 患者在此前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IN10018 100 mg QD 单药或与 Cobi 60 mg 联用被确定为推荐剂量。Cobi由罗氏研发上市,此前公司与罗氏达成IN10018与Cobi联合治疗的全球临床开发合作。

  IN10018 与 Cobi 联合治疗在 UM 或 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具有前景的抗肿瘤活性。 在UM患者中,IN10018单药治疗在10例疗效可评估患者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为 2.73个月;IN10018 联用 Cobi治疗在8 名疗效可评估患者中的 mPFS 为 6.52 个月。在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中,IN10018单药治疗在7例理疗学可评估患者中的mPFS为 2.79个月,其中有1例PR。 更令人振奋的结果来自于IN10018 联用 Cobi 治疗NRAS突变黑色素瘤患者,在 13 例可评估患者中报告5例 PR 和 5例SD,ORR 为 38.5%(5/13),DCR 为 76.9%(10/13),中位 PFS 为 5.45 个月。

  安全性方面,IN10018 与 Cobi 联合治疗与IN10018单药相当,未观察到有毒性的叠加。

  应世生物拥有IN10018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运营权。公司的南京转化医学中心针对IN10018和FAK靶点进行了原创机制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陆续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相关数据表明IN10018有望克服肿瘤基质纤维化屏障,提高局部免疫功能,从而与靶向治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协同增效,成为联合用药的新选择。IN10018临床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多癌种有效性。应世计划在多个实体瘤适应症和不同的药物联合,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概念验证及合作开发。

  除推进IN10018的全球临床开发外,公司预计今年将有多个全新靶点和机制的创新药项目在中美两地陆续获批IND和启动临床试验。这些候选药物都是围绕各类型实体瘤的多种耐药机制和纤维化微环境协同布局展开,目前正在与相应监管机构积极沟通和准备中。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姚小冰]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