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砥砺奋进 描绘安澜图景 ——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硕果累累
导言:多年来,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各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弘扬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砥砺奋进、务实笃行,全力推进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建设。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2009年12月,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之际,国务院召开第9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淮河治理,要求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进一步治淮的主要目标包括增加淮河上游拦蓄洪水能力、提高中游行蓄洪区启用标准、巩固扩大下游洪水出路,提高重要支流和重点平原洼地防洪排涝标准等。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城乡饮水安全、上游防洪水库、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以及其他等7大类38项建设任务,新一轮治淮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在即将迈入2023年之际全面盘点治淮工程建设情况,可以看到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清单: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36项,其中18项工程基本完成(10项工程已竣工验收)。可研已批及开工项目总投资达1480亿元,约占估算总投资的80%以上。累计完成投资已达884亿元。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党和国家进一步治淮的决策部署,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正在变为现实,治淮人交上了一份合格的历史答卷。
多年来,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各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弘扬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砥砺奋进、务实笃行,全力推进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建设。多项已建工程在历次水旱灾害防御中发挥了显著防洪减灾效益,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治理河道 加固堤防 全面提升通江达海能力
2012年,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其后,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分淮入沂整治、淮干一般堤防加固、重要支流治理等工程先后批复建设。2022年7月,淮河最大防洪单体项目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项项进展标志着淮河防洪工程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如今,淮河干流上中下游河道堤防防洪能力已基本得到全面系统的提升巩固,史灌河、淠河等重要支流基本达到规划设计的20年一遇防洪标准,淮河下游入海入江能力达到15270~18270立方米每秒,淮北大堤及洪泽湖大堤保护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预计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洪泽湖大堤保护区防洪标准将达到300年一遇。
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 着力打通中游洪水梗阻
行蓄洪区调整是进一步治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淮河中游行洪不畅、行蓄洪区启用频繁等问题的关键一环。目前,蚌埠至浮山段、正阳关至峡山口段、王家坝至临淮岗段等8个单项工程已建成或开工,显著提高淮干花园湖等行洪区的启用标准,减少行洪区数量和进洪机遇,提高蚌埠至浮山段等河道排洪能力。预计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全面完工后,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堤防、安全设施保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干流河道行洪能力洪河口~正阳关段可达7400~94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涡河口段100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13000立方米每秒,同时河道滩槽泄量显著提高,行蓄洪区进洪机遇大大减少,干流行蓄洪区启用标准将普遍达到10年一遇以上,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将得到更为可靠的保护。
兴建大型水库 切实增强洪水调蓄能力
近年来,淮河干流上游的控制性工程出山店水库和沙颍河上游的控制性工程前坪水库先后通过竣工验收,配合已实施的淮河干流上游一般堤防加固工程,淮河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淮河上游的拦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2020年淮河流域洪水中,两座水库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出山店水库面对先后两次较大洪水过程的考验,通过科学调度,成功削减洪峰1300立方米每秒,分别以削峰64.9%、滞洪90小时和削峰79.2%、滞洪183小时交出优异答卷;刚刚正式下闸蓄水的前坪水库拦蓄洪水约0.74亿立方米,滞洪时间长达130小时,为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两座水库还兼具供水、发电、生态和灌溉等综合效益,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理重点易涝平原洼地 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淮河流域1.9亿亩耕地中有近1亿亩分布在低洼易涝区,其中大部分为永久基本农田,每遇较大洪水,因为“关门淹”往往形成严重的涝灾,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截至目前,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世行贷款项目以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共5项工程均已建成或开工,治理范围包括里下河洼地、邳苍郯新洼地、淮北平原洼地等十余个片区,治理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惠及数千万人口和5000余万亩耕地。通过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新建改建泵站涵闸等建筑物,提高低洼地排涝能力,使治理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体系,提高了治理区抗御洪涝灾害能力,经治理的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部分区域达到10年一遇,有效保障了流域粮食高产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
实施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 不断改善民生
因为历史原因,淮河行蓄洪区内和淮干滩区上一直生活居住着数十万百姓,每遇较大洪水,就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和转移压力。同时,这些区域也是淮河流域的经济洼地,公共基础设施差、社会矛盾多。根据进一步治淮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有关地方政府逐步将不安全人口搬迁至安全区域。目前河南省近期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江苏省规划确定的外迁任务已全面完成,安徽省已先后开展近30万人的搬迁工作。随着居民迁建工作的推进,有效降低了淮河行蓄洪区运用难度,大大减少了撤退转移人口。同时,各地人民政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居民安置点与其他民生项目统筹建设,为搬迁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巩固和提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利建设成果,行洪河道更加畅通,堤防更加稳固,洪水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数十万行蓄洪区和滩区群众迁入新居,远离洪水威胁,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对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淮河流域已基本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和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组成的现代化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筚路蓝缕。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与科学擘画,离不开水利部的高位推动与有效指导,离不开淮河水利委员会与流域各省的团结协作与携手奋进。下一步,淮河水利委员会将持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要求,切实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全面构建淮河流域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淮河保护治理事业中开花结果,为建成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淮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奋斗!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